西安人都注册了,还不快来?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×
9月26日,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西安召开。在当天进行的联组讨论中,省政协常委围绕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、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”主题作交流发言,其中省政协常委、民建省委会经济委员会主任、西安市临潼区副区长霍炳男作交流发言。
正确处理“四大关系”支持西安市临潼区建设文旅强区 霍炳男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。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,要“完善守护中华文脉体制机制”“健全做强文旅产业体制机制”。这为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工作遵循。当前,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处于恢复上升期,2023年游客人数、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6.5%、150.6%,文旅重点产业链年综合收入达到7729亿元。但还有三方面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:从龙头企业看,省属文旅企业存在业务交叉重叠现象,经营模式相对单一。从文旅景点看,西安主要景点长期占据国内旅游热点榜单,景点内人流饱和,但旅游收入绝对值较低,外溢效应不明显。从县域发展看,我省107个区县尚无国家级文旅百强县。
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需要重点从体制机制入手,正确处理好四组关系,探索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。一是文化与旅游的关系。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优化整合陕旅、陕文投等省属文旅企业的主营业务,使其特色更加突出。二是地方与国企的关系。结合县域发展实际,对具备经营能力的地方政府,将已交于省属文旅企业的地方文旅资源“由企业主导变为地方主导”,支持县域经济发展。三是考古与利用的关系。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把考古发掘、景区管理、市场经营区分对待。四是全局与一域的关系。集中力量支持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县,将政策上的“撒胡椒面”转变为投入上的全要素聚集。建议以西安市临潼区为试点,集省市县(区)三级之力,合力打造全国文旅百强县,为全省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。
一、实行“景城分治”。实施机构搬迁工程,将“昭应古城”内的行政办公机构迁往临潼新区,腾出“古城”,为发展文旅产业让出空间。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,加快“明河暗路”建设,恢复部分“城中河”,再现水从城中过的美景。实施“铁路盖板”工程,缝合城市,即铁路下穿,增加绿地,丰富城市功能。
二、推进“景区共建”。由省市领导挂帅成立临潼区大景区(或大遗址)共建办公室,针对兵马俑保护区、姜寨遗址、秦东陵等重点区域,按照“最大限度把资源要素向高质高效、彰显特色的领域倾斜”的原则,以史为脉打造西安特色的“中华文化会客厅”。
三、强化“要素保障”。由省市发改、资规部门牵头,针对临潼在文旅发展方面所需的国空规划、产业布局等给予政策支持。加快窑村机场的外迁工作,或协助解决机场限高问题。提高兵马俑博物馆留地资金,或者对其事权、经营和管理的区域进行重新划分,让文博专心于文博,将经营权限和相关区域交于地方(临潼)管理。
四、促进“政企协力”。由省市国资委牵头,组织省市有关国企助力临潼区组建临潼文旅集团,整合区内文旅资源,系统性开发与经营,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动“地方性”文旅企业上市。
五、聚力“产业发展”。由省市发改委牵头,省市文旅、文物部门配合,借鉴深圳特区经验,探索国际艺术品交流、文物拍卖与交易、文化金融、国际演艺等文旅产业,以“勇立潮头,敢为人先”的气魄向国家申请将临潼打造成为“文化特区”,给予“特区”专有政策,推动临潼建成国内国际文旅高地。
|
|